高三学生缓解临考焦虑有何良策?

原创|2015-12-22 14:39

考期临近时的气氛往往大不一样,此时的各类心理咨询机构的热线电话很难打进。这说明不少考生由于面临高考,心理负荷加大,以致产生了情绪障碍——焦虑。而咨询的焦点,恰恰都集中在缓解焦虑上。咨询中不少考生反映,不知现在该干什么了,该读的读了,该看的看了,该背的均背了,只盼赶快考,卸担子;有的考生讲,看着看着,脑子里一片空白,真怕考试时也这样;还有的考生说,本来自我感觉不错,但爸妈到处找测试题,一测便错,搞得信心全无,都不想上考场了。而更多考生则感到心理压力特大:爸妈总把专门做的饭菜端到桌上,衣服洗净叠好,真受不了,考不上对得起谁呀?做家长的也在担心,既怕孩子吃不好,又听说鸡蛋吃多了有副作用,喝牛奶乏困,肉多了不消化,肉少了营养不足,一日三餐究竟该吃什么?又怕孩子复习环境差,电视关了,收录机不播了,走路不出声,大气不敢出。还怕孩子没把握,总想代替孩子安排好复习的内容。其实,考生和家长的种种表现,均是一种心理焦虑。

2016年高考

面对考试总会有些焦虑,对此应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人应当有点压力,正常程度以内的心理压力或适度焦虑,具有激励学习、指导行为方向作用,并可使注意力集中,能促进能力的发挥。另一方面,心理压力过大就会出现心烦气躁、情绪不稳、注意力涣散、精神萎靡不振、思维清晰度降低,从而使学习效率降低,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一旦上述症状出现,考生及家长要认真分析症状的因由,排除干扰。考生焦虑的常见原因有:①对应考的知识把握不牢,考生缺乏自信;②考生对考试结果过于担忧;③家长期望、要求过高,使考生心理负荷过重;④生活中其他情节干扰考生复习;⑤考生以往不良体验未得到合理解决,在紧张复习中不良反应重现;⑥不知最后一个星期怎么安排复习等。而家长的焦虑则源自于过分看重高考,制造紧张气氛,以及角色越位。

心理专家归纳许多成功考生的经验后认为,考生最后一周的有效安排是“错误归类”,即把那些似懂非懂的,因马虎大意丢过分的题,分门别类单记一个临考前的“账单”。集中力量攻下这些抓分最多也容易丢分的题,有时间再攻老大难的问题。脑子出现空白的考生,大多是前期复习密度太大,需要放松一下,最好到郊外去呼吸一点新鲜空气。对家长而言,要明白大多数考生已进入心理脆弱期和敏感期,过分关心,反而导致孩子过分焦虑,保持一颗平常心最好。家长不要代替老师安排复习内容,过于深奥的内容更要杜绝,现在增强考生信心比什么都强。大多数家长的角色定位,就是安排好孩子的生括。

那么,应如何缓解心理压力,调整这种过度的复习焦虑呢?调节情绪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绍几种:

一,咨询法。对学习中的难点要及时找人求教,千万不要自己苦钻牛角尖;心理有了障碍也要及时通过心理咨询加以排除,理顺心气。

二,放松法。出现焦虑情绪反应时,可听听轻松的音乐或专门的放松疗法磁带,调节一下情绪后再继续复习。

三,轮换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制定复习计划,在时间长短、学科轮换方面合理安排,使自己保持在兴奋状态下有效地进行复习。

四,遗忘法。对与应考无关而又难以忘记的事情向朋友或面对镜子诉说一番,然后遗忘掉,留下积极的应考情绪专心复习。

五,宣泄法。当自己处于一种莫明其妙而又难以言明的精神苦恼之时,整天心神不定、焦躁不安、书看不进、饭吃不香、觉睡不好,对一切不感兴趣,甚至坐卧不宁、心跳加快、胸闷气短、容易出汗时,可找朋友谈心说笑,参加休闲娱乐活动,使自己的焦虑郁闷在不同场合得以宣泄而达到情绪的稳定。

六,理喻法。用理智战胜情绪上的困扰。正确评价自己,既看自己的优势,也看自己的不足;期望值不要定得太高,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不要太大,适当调整一下自己的目标,就能从困境中得到解脱。

七,意控法。也就是借助于意念,“遇事不慌”,“遇难不扰”,自觉调节情绪状态,把握住自己.精神上适度放松,心平气和地进入考场,稳健自如地应付考试。

八,充足睡眠法。以足够的睡眠消除疲劳,换取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这是从容应考的前提。考前如果经常失眠,可适当使用一些调节情绪状态的药物,如利眠宁、舒乐安定、氯硝安定等。

延伸阅读:

高三学生如何应对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程度不同 调节方法各异

高三备考阶段 考生如何才能摆脱神经衰弱带来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