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据湖北襄阳某网友爆料,,在深圳工业园附近一小区旁,几个骑自行车的小学生手持锤子狂砸共享单车。
有人说,“熊孩子”不只指可爱的小孩,还指讨厌的小孩。毕竟顽皮是一种天性,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只会“胡搅蛮缠”的。小孩子嘛,调皮不要紧,任性就是师之惰、父之过了。是孩子太“熊”,还是坏人没长大?
小编住的小区,就发生过这样一起熊孩子拆包裹事件。过年前,各家购置年货的快递特别多,快递是集中在小区一处专用的地方放置的。那段时间不断有小区业主反映自己购买的年货被拆包了,零食都被偷吃了。后来物业调到监控,果然发现了几名七八岁的“熊孩子”在放学后,开始了他们拆包裹疯狂的行为。他们以此为乐。当时在业主群,很多人直指孩子父母没有管教,用老一辈的话说就是“没有家教”。这话其实是非常重的话,对于父母来说,别人说你孩子没有家教,其实真的就是在打脸,不配为人父母。你连做人的基本道德都没有教给孩子,从孩子身上折射出来的就是,这父母也好不到哪里去?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了。要我说,用“熊”来称呼他们,多少都带着宽容和原谅的意思,这是品性的问题而不是天性,不足以用一个“熊”字来形容。
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的熊孩子确实比较多。按照“熊乃天性,属于正常自然成长过程”的逻辑,貌似中国孩子属于“天生熊”?
而这应该与天性无关,属于习惯使然。可各种好的习惯又该由谁来培养?
在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就都曾经经历过家教非常严格的时期,比如长辈说话时晚辈只能洗耳恭听,吃饭时长辈没有端起碗,晚辈不敢动筷子。弟子规云:“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弟子规》详细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
俗云:教儿初孩。儿童本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念,须在幼小时造就。
孩子在公众场所的表现,只不过是平时家庭教育的一个正常折射。演艺界有句话叫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教育而言亦是如此,你看到的只是别人家的孩子规规矩矩安安静静地在你身边坐了一趟飞机而已,背后其实是孩子父母长久以来的反复强调与教育心血。反之亦然:你以为你家孩子只不过“熊”了十五分钟而已,其实露怯的是家长长期以来的家庭教育。
为人父母就是一场修行,我们在孩子身上洞见自己的问题。父母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成长!在孩子身上,你用心投入多少,一定会给你最真实的反馈。来不点半点马虎和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