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并非什么坏的情感,也不是什么变态的征兆,相反它是每个人追求更大的价值和完美的人生过程中必然要出现 的心理反应。在他看来,人再生活中时时刻刻可能产生自卑感,比如先天的生理缺陷,小环境中的地位,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都可能使人产生不完美,不得志的灰色情绪,而且这种情绪还会因为自己与周围人的比较或者同伴的同情揶揄而加剧。由此可见,自卑是一种正常的情感。
乡下的孩子在城里读书时常体验到的是自卑感,残疾儿童在正常人面前体验到的也是自卑感。
懒惰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消极躲避外界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由于学习习惯和方法不当,学习态度懒散,又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历反复多次的挫折和失败后,虽经一定的努力仍未能达到既定的目标,从而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渐渐丧失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当受到同学的讥讽、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后,就会越发感到自卑且随之产生恐惧、忧郁、嫉妒和逆反等等一些不健康的心理障碍,甚至发展到厌学、逃学、弃学。
个别老师对有些学生持有偏见,采取挖苦、讽刺、指责、告状、惩罚或者变相体罚等不正确手段,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使学生进一步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学生认为反正不行了,便放弃努力,成为与世无争、无进取心的人。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不好,又怕别人嘲笑、讽刺,产生逆反心理,上课乱闹、干扰其他同学学习,破罐子破摔。有的学生虽经努力总比不上别人,遍产生嫉妒心理,常搞一些“恶作剧”,以此来发泄内心的不满。
一是要正确看待自己。
充分看到自己的实力,不要求每次考试成绩都 十分理想,不因为一两次考试成绩或某件事没做好而否定自己,不要总用 自己的不足、短处、弱点等与其他人的特长、优点等比。你在小范围内一般,在大范围内可能不差,这就是辩证法。
二是要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比如考不好,也许是没有复习到;工作 出现失误,可能是准备不充分、没经验等;也可能是心理紧张,没有发挥 出应有的水平。总之,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三是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
找出失利的原因,不是为了自卑,而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调整计划,改变方法,弥补不足,再接再厉,争取以后 发挥出自己的高水平。两军相战勇者胜,“鹿死谁手”,还未知,没有理 山轻视自己。
四是要善于自我转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卑感带有明显的情境 性,一旦情境改变自卑就会消失.所以在感觉到自卑时不妨有意改变一下 环境。
五是要有意识的宣泄。
可以用语言或适当的行为在自控能力的范围内 合理地发泄一番,以求得心理的平衡。
六是要敢于自我质疑。
客观理智地分析一下自己,尽可能地针对出现的情况找到合理的解释。用这种冷处理的方法可以使自己趋于心 理平衡。比如考试失利成绩不如人,不妨这样来质疑:是题目太偏、太难? 是一时失误?是方法有问题?应如何改进……找到症结,以树立起努力的信心。当然在自我质疑时,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对自己进行剖析,切忌产生 得过且过的借口。
七是要正确与人比较。
与人比较不仅要“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还要“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以使自己心理平衡,避免出现自卑、紧张等心理 压力。要少一些“横比”,多一些“纵比”,即与自己的过去比,以利于 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减少紧张、焦虑的情绪。
八是要不断自我激励。
面对同样的玫瑰花,有人说,这么美丽的花上怎么长了刺,也有人说,怎么刺上长出这么美丽的花。悲观与乐观、消极 与积极的差别就在于此。它启示我们在自卑时要换一个角度思考,从另一个方面来激励自己,不要总是沉浸在失意之中。要坚信,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绝对的失败,只有走向成功的曲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